摄影:Ola Ericson /stockholmsfoto.se
世界遗产南厄兰岛农业风景区由56,000公顷的耕地、草场、村庄、古堡和水系组成。人们赋予其“千年之地”的美誉,本地区以拥有不同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独特文化和自然景观而闻名,同时,时至今日这里仍然是繁荣兴旺的农业区。
厄兰岛是波罗的海第四大岛,世界遗产区占岛屿面积的三分之一。虽然早在石器时代(约公元前3000-1800年)岛民就开始耕作土地,但至今土地的使用基本没有太大变化。农业和畜牧业仍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。
中世纪时期(公元1100-1400年),厄兰岛上的土地被分为村庄用地、耕地和草场。这里的村庄多为线形,这是依据当时在瑞典东部非常流行的“laga läge”形式建造而成的。在线形村落里,每块农田均朝向村庄内的主干道,农田的宽度是计算农田主在村庄中占有多大份额的主要依据。农田四周通常被具有典型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建筑包围围。
线形村庄之间是为集体所有的大片广阔田野,冬季用于喂养家畜。田野四周有明确的界限,并有石墙阻止野生食草动物的进入。村庄的组织体系一直沿用至19世纪初,直到新的体系被引入。变革的目的在于分配土地,使所有村民平等使用各类土地:田野、沼泽和底土。这一时期,岛民矗立起了石墙,成为厄兰岛的标志性建筑。
石器时代初期,边缘土地便被充分利用于放牧。边缘土地是村民的共同财产,由沼泽和岩石横亘浅层石灰岩中的矮化植被组成。矮化植被是偏僻土壤的显著特征。矮化植被区有独特的气候条件,及数千年放牧活动所遗留下的印记。耕地附近的沼泽地也被开发用于放牧和割晒牧草。您也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有着铁器时代特征的石墙、民居宅地和墓穴。
南厄兰岛的农业风景区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。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列入的原因是:
南厄兰岛风景区将悠久的文化历史以现代化方式呈现,人类积极适应当地地质和地形的自然约束。该地区是人类居住的典范,在这里,人类充分利用了单一岛屿上的多样化风景形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