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-
摄影:YuKengShih. Creative Commons-licensed.
位于瑞典西部的法伦铜矿生产闪亮的红铜,这种红铜被广泛的用于欧洲各地的教堂和宫殿。如今,法伦铜矿的所在地大铜山成为独特的瑞典工业历史遗迹。
1992年12月8日晚,法伦铜矿进行了最后一次爆破作业。当爆破的回音消逝、尘埃落地,瑞典工业史上最悠久最重要的章节谢幕了。
十七世纪中期,法伦拥有城镇特权。这之后,法伦铜矿的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。法伦铜矿从八世纪开始生产,产量自中世纪起开始突飞猛进的增长。由国王Magnus Ladulås于1288年签署的贸易文件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关于法伦铜矿最早的记载文件。
多套保存完好的17世纪的生产设备是该处文化景区显著的特征。铜矿附近建有管理大楼,以及水轮机和用于远距离能源输送的铁路线路。此外,大铜山周边地区还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庄园。法伦铜矿周边大都是荒野,但五彩斑斓。这里还有迷人的木屋、碎石堆和被称为“大坑”的巨大铁矿遗迹。迷人的风景色彩斑斓,有黑、有红还有黄。
铜矿的产出物熏黑了法伦周围的木屋,毒杀了多数植物。矿区周围2.5公里的范围内,树木、灌木丛或地衣类植物无法生存。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1849年参观了大铜山,写道:“那里没有一寸翠绿,路边甚至没有一簇青草,亦无鸟儿飞过。”
法伦铜矿旅游景区并非新鲜事物。实际上,瑞典语中“旅游”一词最早于1824年在一幅大铜山的水彩画中发现。1922年,一座铜矿博物馆已经开放了。1970年,这里还开发了一座供观光者探险的矿山。游客可先乘坐电梯进入地下55米深处,然后可以在山的内部进行600米的徒步游览。
法伦铜矿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。世界遗产委员会赞誉:
大铜山矿区是主要的采矿和金属生产地区之一。虽然20世纪末矿区停止生产,但其对瑞典整个世纪的技术、经济、社会和政治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。人类聪明才智造就和改变了法伦铜矿周边的景色,工业建筑和房屋、以及行业特征仍完好无损,从中可以窥见采矿历史。